Low-E镀膜玻璃:优秀特性让表现更突出
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涂镀一层或多层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以改变玻璃的光学性能,满足某种特定要求。我国实施的《镀膜玻璃》国家标准GB/T18915中,将镀膜玻璃分为两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其中,Low-E玻璃因为其良好的低辐射、隔热节能效果和成熟的制造技术,成为目前市场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市场前景最好的镀膜产品,在国内国外均广受好评。
隔热节能效果突出
Low-E镀膜玻璃是一种对波长范围4.5~25μm的远红外线有较高发射比的镀膜玻璃,具有可以阻止空气由热向冷传递的特性。衡量Low-E玻璃特性的主要指标有:辐射率、可见光透射比、遮阳系数、传热系数、耐磨性、耐酸碱性。其他指标还包括可见光发射比、太阳能透射比、太阳能发射比、紫外线透射比、颜色均匀性、太阳热获得系数等。作为一种高科技节能玻璃,Low-E玻璃目前有两种主要生产方法:在线高温热解沉积法和离线真空磁控溅射法,其产品分别叫在线Low-E玻璃和离线Low-E玻璃。
在线Low-E镀膜玻璃与普通玻璃相比,它大幅度提高了远红外波段的发射率,可以将80%以上的红外热辐射发射回去,从而也降低了吸收率。对比单片4mm透明浮法和Low-E玻璃的具体数据可以得知,Low-E玻璃的可见光透射率仅降低6.7%,而太阳热获得系数降低了13.1%,传热系数降低了33.9%。当在建筑上使用Low-E玻璃时,既可以达到在冬季有效利用太阳辐射热能加热室内物体,并阻止室内的红外热辐射通过玻璃向室外泄漏的保温效果;又可以达到在夏季能阻挡室外的红外热辐射影响室内温度的隔热效果,同时在可见光波段上,继续保留了高透射率的特性,能为室内提供一个良好的采光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照明消耗,从而实现降低住宅建筑总能耗的目的。
离线Low-E玻璃,是在优质浮法玻璃基片上采用真空磁控溅射的方法,镀制一至多层特殊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薄膜,由此形成具有不同光学和热学性能特点、各种视觉效果的镀膜玻璃。这种玻璃在太阳可见光有效透过的同时,阻挡热能通过,使得居室总是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因此可以少开空调或供热设备。以北京中玻北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其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离线Low-E玻璃生产厂家。
在镀膜玻璃中,Low-E玻璃的发射率是极低的。按照国家标准,在一般建筑物使用的镀膜玻璃光发射率不得超过30%,地处繁华街道和立交桥旁边的建筑物不得使用发射率超过20%的镀膜玻璃,以控制光发射形成的“光污染”。而Low-E玻璃的光发射率仅为10%左右,解决了镀膜玻璃在建筑物使用时的光污染问题。因此,Low-E玻璃被业界人士称为“根除光污染的镀膜玻璃”。
工艺技术屡创新高
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推出,对建筑用玻璃的节能要求也越来越高,Low-E玻璃的优秀特性逐渐被行业所了解和认可,也日益成为玻璃深加工企业的生产核心和目标。
在线Low-E玻璃生产线方面,经粗略调查,我国在2009年以前投产的浮法在线Low-E玻璃生产线只有河北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和辽宁的大连浮法玻璃公司2条。到2012年为止,我国在线Low-E玻璃已经超过17条以上,占全国近100条Low-E玻璃生产线的17%,辽宁、黑龙江、河北、宁夏、河南、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四川、海南等10多个省、市、地区和自治区已经先后有生产线建成投产。
离线Low-E镀膜使用的设备主要可分为4类。一是全套引进国外先进Low-E生产线,二是引进国外关键部件仿照国外设备组装的生产线,三是在原进口热发射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Low-E,四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Low-E生产线加工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制造Low-E生产线。
2013年3月初,中国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在线Low-E节能镀膜玻璃生产线——中航特玻3号生产线的玻璃熔窑顺利点火成功投产。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在线Low-E节能镀膜玻璃生产线,标志着中国浮法玻璃工艺技术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据悉,2009年初正式落户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高端玻璃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32亿元,总占地面积641亩,共有4条生产线成为省重点项目。其中,1号线为电子薄片玻璃生产线改造工程,2号线为超白太阳能TCO玻璃生产线改造工程,3号线即为全氧燃烧生产在线Low-E镀膜节能玻璃生产线,4号线为航空及高铁玻璃生产线。
目前从生产上看,我国Low-E玻璃价格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中。由于设备国产化和生产规模化,成本的下降将带来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这将促进Low-E玻璃的应用向大规模普及。据计算,如果采用国产设备,并且年产量在200万m2,则Low-E玻璃的加工成本将比目前成本下降约50%,总成本约为白玻成本的2倍以下,这将与国际水平贴近。而成本的下降将有望带来Low-E玻璃生产和应用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