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如何治理?产能输出与产业升级是关键
产能过剩治理是中国经济“重头戏”。近期,发改委、工信部正牵头调研制定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重点将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国务院关于产能过剩的治理总体方案也有望出台,这标志着“去产能化”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确已非常严重,但产能过剩也并非中国独有,那其他国家治理产能过剩都是怎样的思路呢?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和日本制造业产能输出正是依靠产能的释放保持了美日经济系统的平衡。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美国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美国21世纪初的产能过剩中,2000~2002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这一次过剩的产能不是出现在钢铁和汽车,而是集中于电子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这轮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最终通过相关企业破产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顺贸易偏向的投资战略,有比较劣势产业部门渐次外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龙”、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在此过程中,日本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之间垂直分工,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而且通过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使其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产率的金属工业、化学与机械工业,即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核心的制造业结构,形成了制造业拉动的双引擎。
从时间周期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缓解,因此,积极主动地创造外需,加快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积极推进产能输出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也必将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