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
一、提升对科技创新的新认识,增加紧迫感。 我国建材行业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由中低端发展转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建材行业过去的发展和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引领、引擎密不可分。同样解决当前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的主要矛盾,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必须要靠科技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颠覆性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并联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只有靠创新,尤其要靠科技创新才能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实现新的高端的发展。 由此,必须提升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赋予“科技创新”新的动力和内涵。当今的科技创新有着新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有着新的驱动内涵,潜在着巨大的生产力要素,有着非常紧迫的、现实的时代要求。 任何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产生产能过剩,同时也必然并存着结构性的短缺,它既是过程中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问题是能不能把握好转型的时机,把握好过剩与短缺的“度”。我国建材行业今天的现状很多产业已经到了严重过剩的程度,很多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却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解决这“两个严重”的办法和措施有很多,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新的需求、新的产品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离开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其他的措施只能是辅助,而不能治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的初期、中期和成长期,由于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发展方式是不一样的,初期阶段或刚进入中期期间多数是靠原始的资源、能源、劳动力的消耗支撑的,其发展方式相对简单;当进入到一定的发展期,物质资料的需求发生了供不应求时,也肯定会采用相对简单的、粗放的,以速度为目标、以投资为支撑的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而中国已经完成了以量的增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开始转向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标志的新的转型升级期,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否则发展将不可持续。而要将发展建立在效能、效率、效益的基点上,主要支撑点仍然要依靠、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发展的动力由以规模和投资拉动变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在其中是引领的。动力变了,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更是如此,科技创新与行业命运息息相关。 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追求,不仅要有经济支撑,国家、社会、人民都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依存,但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要追求丰衣足食,还需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健康舒适等全面的追求目标。我国从经济上讲已经是第二个经济体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708亿元,但人均GDP只有人民币5.2万元,折合美元8016元,在世界排第75位,我国工业、交通、建筑等各种污染物和粉尘的排放量在全球比较是相对严重的,在构成环境美好的社会责任中,建材行业责任十分重大。要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实现生态文明和环境美化,实现全面发展,就建材行业来说,最关键的仍然要科技创新。 因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的社会发展都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迄今为止的五次科技革命,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至今继续推进着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民族,《诗经》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认识,《周易》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理论。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建材行业摆脱目前困难,转向新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具备的前提与建材行业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主要支撑点。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实地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靠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发表论文评奖评优等层面。由此,可得出结论,提高、提升、发展进步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并非是想科技创新就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即科技创新必须有其立足的基础和前提。 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支配,没有站高望远的思想境界,没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担当精神与责任感,创新就没有立足点和出发点,缺乏思想创新的动力,一切莫谈;其次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不拥有辩证法,不知事物的可变性,不懂得事物生存、变化、发展的规律与逻辑,既不会有创新的动因,也看不到创新的路径,更不可能有能动的举措;再次要拥有知识和一定的学问,既懂得技术原理,又洞悉科学规律,既知晓过去,也能明白现在,善于预测未来,有能动创新的能力,具有追赶超越他人的知识与才能;当然还要有科学的体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第一、科学知识第一,因为其他的条件也都是由人创造与改变的。 就我国建材行业来说,科技创新要有三个结合点,五个目标,重点在五个领域着力展开。 建材行业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点—— (一)科技创新紧紧与调结构、补短板、去产能,推进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紧紧与实施2025发展纲要,提升建材制造工业化水平,实现现代化、智能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净化美化环境相结合; (三)科技创新紧紧与“十三五”规划和“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的2030年发展战略相结合。 建材行业科技创新的五个目标—— (一)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补短板,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应用,增加新兴产业在整个建材行业体量中的比例,实现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 (二)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进而牵动与推动建材各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加快淘汰现在的落后产能并为淘汰未来的落后产能奠定基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三)科技创新驱动建材传统产业和新发展的新型产业的提升、延伸,增加功能,改变性能,扩展用途,增加附加值,提升价值,推动建材行业由中低端发展为主转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目标; (四)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建材绿色生产和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发展建材制造服务业,拓展与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目标; (五)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我国建材工业在基本结束了“跟随”,基本完成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之后,开始进入超越时代,瞄准世界领先的目标,实现由“超越”进入“引领”,增加国际竞争力、话语权的建材强国目标。 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与突破点 (一)着力于新兴产业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与创新突破,围绕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强建材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着力研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的复合材料以及海洋工程用的高性能材料等,为提升建材工业制造水平和扩展发展领域打开新的局面。 (二)着力创新与提升已有的非金属矿与制品业,塑料异型材、管材等新型化学建材,高性能功能膜材料,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制造技术,高性能热塑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及精密陶瓷部件,建材节能环保材料,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机械制造设备技术等材料和产品,在全面创新提升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加市场占有率,有机地扩展到军工、电子、交通、新能源产业领域。 (三)着力创新研发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拓展应用领域。着力研究用途广、应用领域宽、技术含量高的高档、高性能的碳纤维及加工复合材料;着力开发不同用途的石墨烯新材料及制品,用于多个工业领域;开发超大功率海上风机叶片技术;微创医学用激光光纤产业技术;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用氮化硅陶瓷绝缘复合制备技术;开发碳化硅;研制高频、大功率、耐高温、抗辐照半导体微电子材料技术等具有成长性、辐射功能强、产业链长的新兴产业。 (四)着力创新扩展与延伸应用领域,增加替代与市场占有率。发挥已有的技术、产品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与替代其他材料,对于应用在建筑、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包括城市地下管廊材料,建筑保温与装饰材料,道路材料,航天航空用器材材料及配件等通过技术提升,增加竞争力,提高产业化;积极创新技术致力拓展超白、超薄的液晶基板玻璃用于电子显示器,玻纤复合材料进入电力与新能源行业,像国外高性能混凝土可以用于建筑装饰一样,靠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扩展应用领域。 (五)着力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功能,增加新需求。在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在量的增幅已经开始下跌的形势下,传统产业量的发展到了顶端,但其产业的发展只在半路上,其发展的重点是创新提升技术,在提升中增强传统产业的功能,改变优化其性能,开发新的用途,如水泥向海工、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平板玻璃向汽车前风挡玻璃、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方向发展。传统建材在提升技术与功能的同时,全面推进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发展。使传统产业在产量减少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得到经济总量更大、质量效益更优的发展。 总之,通过全面创新与提升,通过“十三五”或者再稍长一点时间的发展,从总体上我国的建材工业要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双重合一的技术体系,为全面实现中国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科技创新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全面创新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是调整结构、增加新的需求的,补短板、去产能的有力支撑,但是它离开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则独木难支。 为此,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必须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这样才具有科技创新的前提;必须创新现有的科技研发体制,改变单一的、分割的研发体系为集成组合一盘棋的研发体制,形成合力推进的态势;必须创新和改变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为专利而专利,为评奖而评奖的低效率的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必须改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相脱节的低效机制;必须改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新的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变真正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重大贡献者与其得到的利益不对等的问题。只有创造出真正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条件与环境,才能在一系列创新中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