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浙江省玻璃行业协会

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协会动态

传统企业的自强之路

2016-07-26 0:00:00 来源:

前段时间去温州平阳做企业调研,听鳌江镇分管工业的王镇长谈到他们那里建立了一家“企业联盟”,激起我的好奇心,决定去看看。   鳌江镇的齿轮机械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闻名全国,有企业600多家,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也可与传统机械强市常州相媲美,风光一时。但近年来,由于无序竞争、市场意识弱化、产品开发停滞等原因,发展面临困境。如何突出重围,企业、乡镇、行业协会在苦思冥想。   2015年初,有4家企业发起组建一家新公司,这家企业联盟利用减速机行业半成品的相似度,集中投资筹建大型厢体加工中心,采取一种统一产品标准、材料采购、财务管理、产品营销和生产技术的合作模式。4家发起企业各拥有25%股权,实行董事长轮值制,三年一轮,抓阄决定顺序。生产的半成品提供给原来四家企业作统一部件,多余部分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   这种联盟带来的好处多多,首先降成本,24小时不间断生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避免了成员的重复投资,有了规模效应。原材料集中采购,增强了议价能力。其次减税负,解决了成员单位原来向小企业购买原材料没有进项发票、不能抵扣增值税的问题,减轻了成员企业税负。再者强研发,4家成员单位技术共享,减少了各自的研发费用,联盟后科技研发资金也更雄厚。   企业联盟是鳌江减速机企业间自发结成的协作和资源整合方式,相对于企业并购,它能以较低风险实现资源调配,避免了并购可能出现的耗时耗力和各种周折,又曲线绕开了温州人传统文化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难题。可以说是一种企业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手段。   看到这里,我不禁浮想联翩。最近几年,温州包括浙江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遇到诸多困扰,但我一直深信,不论浙江如何发展,制造业是浙江创富的根基这一点不会动摇。高新产业固然诱人,但一项新产业的培育,是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时间的酝酿,才有可能形成规模、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还要考虑地方财力的支撑是否足够,而且还必须是基于对宏观形势及行业前景的精准判断,风险很大,机会成本也大。所以一个区域经济不可能孤注一掷去做高精尖。对温州以及浙江其他很多区域来讲,传统制造业还是区域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前几年,温州很多企业家也在做转型,但由于求胜心切,好高骛远,片面追求赚快钱、赚巧钱,战线铺得过长,杠杆用得过度,行业跨得过宽,超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结果却是折戟沉沙。不如让心沉淀下来,在自己行业精耕深挖,做精做深做细做专,这里面有空间和潜力。   讲产业集聚度,但我觉得对温州一些制造业来讲,即便先不说开发研发,制造业生产本身的文章也还没做足做透,一些行业的某些稍有难度的工艺环节自己做不了要送去外地加工。   讲产业配套链,温州人一向引以为豪的是产业配套好,但仔细分析很多领域配套协作程度依然很低,很多小企业难以融入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链,难以获取丰厚的分工效益。比如上市的森马服装,有几百家企业为它生产加工做配套,其中温州的企业只有20%左右,这不应该去自省一下吗?   块状产业在同质化的情形下靠价格竞争目前可以说是“温州模式”的无奈生存方式,这种方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鳌江企业联盟模式突破原有小打小闹的运营模式,搞规模经营,为产业提升探出了新路,是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的一大步。   现在使用最频的词是创新,但革命式的创新是很难很少的,即便是创新,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可以是营销模式创新等等。像鳌江做这种企业联盟也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一种方式,我以为这实在是传统企业发掘民间智慧去自我救赎、自我革新的一个范本。   时代需要专注于做主业、有责任心、有远见、有思想的企业家,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去做有规模、有实力、有盈利能力、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

Copyright ©(2008-2010) 浙江省玻璃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建材网

后台登录